跳至主要内容

新西兰科研行业中的风雨飘摇:政策变革下的艰难抉择 | 愚语

引言:

新西兰政府正计划大幅削减财政支出,其中就包括降低公共支出和减少雇员人数,政府公共部门毫无疑问地将迎来一波下岗裁员潮。对此,财政部长Nocila Willis虽表示同情,但同时她也评论称这些公务员们 “skilled, talented people”,相信他们很快就能找到其他的工作机会。

(Photo: RNZ / Samuel Rillstone)


但这对于大部分科研人员来说,故事的结局恐怕并没有Willis部长计划得那么乐观。在一个就业市场如此小的国家,在细分领域做得太深入,越是Skilled, talented, 反而面临的再就业困境就越大。

目前,新西兰的科研行业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。新任政府上台后的一系列政策变革,给科研界的未来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。


建立一座大厦需要数十年,而摧毁它只需要几秒钟。


科研行业所面临的困境:


自从疫情之后,因为国际旅行受阻,国际留学生显著减少,新西兰的很多大学从那时起,就不得不面临巨大赤字,至今已经历了不同程度的重组和裁员。

而今年新任政府上台之后,对科研行业的从业人员来说,更是雪上加霜。National Science Challenge历经十年风雨,批准了超过$680million的科学研究项目,而今寿终正寝,这使得本就不充裕的科学研究基金更加捉襟见肘。

另外,上任政府曾在2023年提出了$450million的财务预算,计划将惠灵顿打造成一座“科学之城”(Science City),这使得科学界欢欣鼓舞,但好景不长,今年2月,新任政府上台后不久就将这项前任的政治遗产给打入冷宫,并连带取消了酝酿已久的Te Ara Paerangi科学改革。 

如果说上述三大变动都只是战略层面上,与个人生活并不相关的话,以下就更让每一个新西兰的科研从业人员感受到了逼人的寒气。

(Photo: 123RF)

科研机构的艰难转型:


卡拉翰创新研究院(Callaghan Innovation)作为新西兰皇家机构,负责为企业提供研究创新提供技术和基金等支持。与其他公共部门一样,该机构同样也被要求实现7.5%的开支缩减。该机构去年有433人,其中300人左右位于惠灵顿。在日前的内部会议上,管理层宣布将计划重组。

据悉,该机构被迫进行战略性重组,将科研成果的商业化作为考核指标,并计划大幅裁员。这种将科学研究与商业利益直接挂钩的做法,让许多科学家感到担忧。他们认为,这不仅会影响科学研究本身的价值,还会导致人才流失,对新西兰的科研实力造成长远性的伤害。

(PHOTOGRAPHY / THE DOMINION POST)


科研人员面临的就业窘境:


将科研机构的考核指标单一地定为商业收入,并将非盈利部门和科研人员下岗的想法,不仅粗暴而且缺乏长远眼光。 对于科学家的个体和家庭将产生严重影响。新西兰的科研市场太小,很难再就业,要么转行,要么离开新西兰,要么向下兼容,且不论这结局对个人的投入和贡献来说是否公平,这对人才资源的利用是暴殄天物,对国家的未来是严重损失。

科研资金的捉襟见肘:


减少科研基金,取消科学预算和科学改革,但破而不立,取消了这一系列支持后,又并没有宣布任何积极有效的财务措施和支持科研界,无疑让所有科学家们揪心,虽然目前对其他皇家研究机构(Crown Research Institute, CRI)没有直接下达缩减预算或裁员的指令,但业务萎缩一定会带来人员的辞退和项目的减少。

人才培养的釜底抽薪:


大学的重组、学院的关闭和老师的辞退,将对新西兰未来科研人才的培养造成严重影响。科研环境的恶化,不仅会让新西兰本土的科学人才难以成长,未来十年甚至几十年,新西兰都有可能面临本土科学家青黄不接的窘境,让新西兰失去创新的根源。


结语:


新西兰政府的这些举措或许能在短期内达到一定的财政目标,但却无视科研创新对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要性。科学研究是创新的源泉,也是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引擎。如果政府忽视科研领域的投入,新西兰未来将面临失去核心竞争力的风险。



(笔者介绍:大鱼博士,政府高级投资经理,长期关注创新创业、新西兰行业发展及政策变革。微信号:SoaringBigFish,欢迎交流。)

评论

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

鱼语 | 我的创业之旅——首月开篇:十年磨一剑 今朝试锋芒

前言:上周我向朋友们发送了创业以来的第一篇新闻稿,以下附上中文版。

数千政府雇员的集体失业,是壮士断腕的救赎,还是政治博弈的牺牲? | 愚语

新西兰政府宣布公职部门大规模裁员的 消息 ,犹如一枚深水炸弹,在惠灵顿市中心引起轩然大波。数千名公职人员将面临失业的困境,惠灵顿市的经济也笼罩着一片愁云。此次裁员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激烈的讨论,到底是壮士断腕的救赎之举,还是政治博弈的牺牲品? NINA WEIL / THE POST 裁员风暴来袭 政府上周宣布的裁员计划主要为卫生部(MoH)、初级产业部(MPI)和商业、创新和就业部(MBIE)等大型部门。其中卫生部计划裁减 188 个职位,占其总劳动力的 25%;初级产业部计划裁员 384 人,占其全员的 9%。其他各部门将再接下来几周内陆续传出裁员的消息,预计失业人数还将进一步上升。 由于政府裁员引起的连锁反应,据储备银行预测,年底失业率还将进一步攀升。 TOM PULLAR-STRECKER / THE POST 反对党怒斥政府漠视民生 反对党工党认为,现任政府为了兑现减税的承诺,不惜大幅裁员,是一种冷酷无情的政治行为。他们指出,公务员并不是冰冷的机器,而是为国家服务的人,政府应该保障他们的工作权益,而不是将他们当成政治斗争的牺牲品。 工党指出,国家党此前承诺的减税政策需要巨额资金支持,裁员只是节省开支的一种手段。大规模裁员将对公务员队伍的士气造成严重打击,降低工作效率,最终损害的是政府的整体服务能力。惠灵顿选区议员Tamatha Paul批评国家党宁可为富人房东减税,也要坚持裁员。工党领袖Chris Hipkins评价本届政府是自MMP(混合选举制度)实行以来,最不稳定的政府(most unstable)。 Photo: RNZ/Tim Collins 执政党回应:艰难的抉择 国家党则为裁员辩护,称这是控制政府财政支出、优先保障一线服务和减轻民众税负的必要之举。他们认为,公务员队伍近年来规模扩张过快,冗员过多,此次裁员是政府勒紧腰带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。  Photo / Mark Mitchell 人才的隐忧 此次裁员潮给惠灵顿市的居民带来了沉重的打击。许多即将面临失业的公职人员和他们的家属都笼罩在一片迷茫之中。惠灵顿市长担忧裁员将会对该市的经济造成严重影响,许多拥有专业技能和丰富经验的公职人员可能会被迫离开惠灵顿,转投奥克兰或澳大利亚等人才市场更活跃的城市。这不仅会削弱惠灵顿作为新西兰政治中心的人才优势,也会对依赖公务员履职的政府项目带来...

鱼语 | 第36个故事

  中国习惯用十二生肖记人的出生年,每十二年轮回一次。我出生于戊辰龙年冬月,到如今已经经历过3个轮回了。 我的第一个十二年少不更事,第二个十二年又主要都是在读书求学,所以真正独立,能开始拥有自己的人生,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,应该从第三个轮回开始。时间回到2012年, 那时的我大学本科已经毕业了,正在念研究生,可能已经开了酒吧了。 这样回忆起来颇有趣味,所以我借此文,梳理回顾一下近十二年的发展和反思。 2012年,我与小鱼(当时的女友,如今的妻子)在麓山南路下创立了一间酒吧。毫无经验的我们懵懵懂懂,反而打造了长沙河西必去的十家小店。 2014年,硕士毕业,转让了酒吧,入职杭州。成婚,次年女儿出生。 2016年,举家迁至新西兰基督城,开始博士求学生涯。 2019年2月,离开基督城来到惠灵顿,进入新西兰创新科学研究院从事科研工作。 2022年1月,离开科研院,加入环境部,转型政府投资。 2024年9月,从体制内离职,自主创业。 以上寥寥数笔,就刻画了我近十二年的职业轮廓和发展主线。